本报记者 冯波 通讯员 魏堃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蹄疾步稳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一次次理论宣讲、一支支志愿服务队伍、一场场邻里活动吹响文明的号角,让文明之风吹得群众心里暖、干劲足。近年来,沁县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精准聚焦群众所需所盼,紧盯文明实践的短板和弱项,用文明实践推动文明创建。2021年全县文明实践三级基础建设全面完成,全市现场会在沁县召开。2024年在政府集中办公改革中,扩增全新的文化服务平台,融合三家行政单位、四个社会团体,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平台共建,促进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效能大提升。
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聚焦农业高地这一战略,重点打造沁州黄镇文明实践所“小米粒”助农服务项目,成功后复制经验,在全县建立起千人助农文明实践服务圈。覆盖全县11项重点产业,组建224支围绕农业产业开展便企便民服务新军。与此同时,聚焦文明文旅融合,在实践中进行融合发展尝试。11个乡镇公共场所共用一体布置、一同活动。红色遗址、旅游景点等文旅阵地共享,有游客的地方就有文明实践项目,有文化活动的地方就有文明实践活动开展。
沁县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协同推进。在乡镇,各镇、村结合实际全力打造规范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大力整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社区文化场所等现有基层阵地,尤其是镇、社区在打造“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等示范点上,始终以本镇、本村、本社区的实际为依托,着力突出特色、凸显亮点,使小站发挥出大作用。杨安乡地处沁县最南端,距县城41.5公里,地多、留守老人多。该乡的实践所、站就由固定变为流动。上门通过聊天、拉家常等零距离式陪伴,进行宣传、宣讲;进地头帮助春种秋收,助农助企;农闲时节守在进山出入口,发放水、扇子等物资,为老百姓上山“捡钱”做好守护。松村镇所、站将“益条街”上的五个驿站,发展为九类325个“驿站”,服务内容包括从生活琐事到生产助力的方方面面。利用园区优势,做起“中间商”,解决“用工荒”“就业难”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企业和农民两个群体、服务与被服务相互转化,构建起“受助-成长-回馈”正向循环模式,辐射周边10个乡镇、200个村,真正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向田间地头延伸、向居民院落等生产生活一线延伸、向群众家门口延伸。
为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表现方式更为多元、更为全面、更为立体,沁县坚持全面开花树形象,16年深耕端午节庆品牌,持之以恒做好“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坚持大家的节日大家过、百姓的节目百姓演,城乡联动、全民动员。在“学雷锋·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5辆“新时代文明实践号”巴士鸣笛起航,带着义剪、义诊、普法宣传、道德模范巡礼等文明实践活动走进山庄窝铺,把特色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沁县宣讲团来自不同行业、涉及多种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开设“基层讲堂”,巡回式、菜单式宣讲及文艺宣讲、网络宣讲等形式,推动理论宣讲工作不断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在沁县,有这样一群道德模范的肖像群,他们中有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老教师;有技艺娴熟、爱岗敬业的工人;有忠勇无畏、勇斗歹徒的英雄……模范的辈出、典型的涌现、先进的彰显,既为全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温暖和感动,更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加快沁县精神文明建设步伐。沁县始终不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乡贤评选活动、广泛开展“好家风伴我行”主题实践活动,树标杆、立榜样,不断强化党建工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赋能……
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成为沁县兼具思想政治引领、传播党的声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提供惠民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宣传教育阵地,更是沁县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精神动力所在,这座宜居宜业的美丽小城正不断散发着催人奋进的精神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