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长治日报
01:要闻
~~~——武乡县文联组织文学爱好者开展祭奠英烈活动速记
~~~
忠魂不泯 热血一腔抒长歌
——武乡县文联组织文学爱好者开展祭奠英烈活动速记
文学爱好者为革命英烈敬献花篮。 本报记者 张国平 摄

  孙俊堂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

  4月3日,清明节的前一天,武乡县文联组织文学爱好者到“抗战模范,军工煤乡”的白和村、八路军十四团驻地胡峦岭村进行红色文化采风和祭奠英烈活动。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抗日战争时期,白和村先后有14名烈士为国捐躯。在白和村革命烈士亭前,采风队员们怀着对英烈崇敬的心情,向烈士敬献了花篮、鞠躬默哀。之后倾听老党员孙北玉讲述他家“一门两烈士,三军人”可歌可泣的故事;听老干部孙孟儒讲“铮铮铁骨民兵英雄孙磨孩”为掩护群众光荣牺牲的民族气概;孙海云、孙海余、梁阳锁……一个个烈士壮烈的事迹感人肺腑。“我们缅怀烈士是为了铭记历史、致敬英雄,更是为了传承精神、赓续血脉、砥砺前行。”队员们深深被烈士英雄的故事所感染、震撼,在烈士碑前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弘扬先烈的精神与风骨,从英雄烈士的光荣事迹中不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在新的征程上更好地担负起新的使命,在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不断挖掘光荣历史,用自己手中的笔讴歌英雄壮举,谱写英雄赞歌。

  “白和煤矿的开采建成,源源不断地运到兵工厂,销售到市场上,保证了军工燃料所需,为解决八路军捉襟见肘的军饷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白和村志》主编孙如珍讲述道:“1938年,陈锡联指挥八路军七六九团在这里建起八路军第一座煤矿,军民团结,艰苦奋斗,有力支援了抗战,同时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深情。”

  白和村是个有光荣革命故事的村庄。抗战时期参军人数26人,南下北上或参加革命工作的有58人;民兵比武曾获“全县第一”;影响整个晋冀鲁豫边区的“拥军招待所”是白和村妇女所创;赵金川“名震太行”牌匾是一二九师司令部所授……

  白和村在抗战时期做出过贡献,在新时代里,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白和村村民传承前辈光荣传统,敢闯敢干,蹚出一条“规模种植兴产业,循环互促提效能”的新路径,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不断增加,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胡峦岭是敌人占据蟠龙镇时的一个重要高地,为打击盘踞之敌,我抗日军民与敌人曾在此展开数次激烈战斗,十四团英勇冲锋攻炮楼事迹代代相传。”在敌炮楼遗址、十四团驻地,八路军史专家郝雪廷和当地村民姜卫湖给大家讲述烽烟战火的往事。

  鉴往事,知来者。唯有以史为镜、以英烈为灯,方能明辨是非、照亮前路。2020年以来,武乡县文联坚持组织文学爱好者深入全县各地,以挖掘红色文化,传承英烈的精神血脉,弘扬太行精神为己任,不间断地开展采风活动,结集出版了《涅水悠悠》《触摸家乡》等书籍,一大批有关抗战红色文化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这支文学队伍,在县文联的带领下,用实际行动传承英烈精神,厚植家国情怀,让“生命之花,民族之魂”永不凋谢,成为激励后辈实现民族复兴的奋进力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 © right 长治日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新闻直通车
   第03版:社会广角镜
   第04版:文苑
   第06版:县域新视野
   第07版:时事
   第08版:公益
忠魂不泯 热血一腔抒长歌
告读者
上党晚报要闻01忠魂不泯 热血一腔抒长歌 2024-04-04 2 2024年04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