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昔日硝烟漫、战火起,一抔热土一抔魂,为有牺牲多壮志。到了建设时期、改革时期,人们在筚路蓝缕中跋涉。白手起家的艰辛、摸石头过河的勇毅,天翻地覆慨而慷,多少英雄豪杰,多少风流人物!
谷文昌、焦裕禄,还有廖俊波、杨善洲……这些扎根基层的英雄模范,平凡、普通。他们的故事,看似平静,却波澜壮阔;听来无声,却久久回响。这也正是和平年代的英雄画像。或是田里卷裤腿的农民,或是荒漠一身泥的种树人,或在工地、厂房、军营、实验室……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从这个角度上去端详,可以更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谷文昌纪念馆的一席话:“他是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优秀领导干部的一位代表。我们学习他的事迹,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走这条路,才是人间正道。”
字里行间,英雄模范之于时代的意义、英雄模范之于人民的位置清晰可见。英雄模范是一个群体,不胜数的足迹,积跬步至千里,终开拓出历史前行的宽阔航道。或轰轰烈烈,或默默无闻,他们齐心协力向前奔赴,群星闪耀。就像老英雄张富清,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和平年代解甲归田,60多年深藏功与名。翻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有以英雄人物命名的精神,但更多的是英雄的群像,是共产党员的群像,是人民的群像:
老西藏精神里,有孔繁森,也有广大“缺氧不缺精神”的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精神里,有张桂梅、毛相林他们,还有“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的脱贫岗位上的奉献者;伟大抗疫精神里,有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也有挺身而出的“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名单很长很长,就像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重温《“潜绩”与“显绩”》一文,那也是习近平同志的为政心得。谷文昌带领全县军民种防护林,修公路、筑海堤、建海港、造盐田,哪一项不是泽被后世?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正是今天的事业所呼唤的。我们的目标任务既有近期、中期的,也有长期的。总书记叮嘱:“既要狠抓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这种‘潜绩’,是最大的‘显绩’”。
谁把丰碑刻在人民心里,党和人民定会把他们载入史册。新时代,从接烈士遗骸回家到设立烈士纪念日,从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到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大智治制。“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这份纲领性文件。今天的我们,也将更多目光望向民族脊梁,望向这些闪亮的星。这是文化的自信、文明的复兴,是我们的国家以礼正国、以励率民的弘扬和昭示。
一个历经岁月沧桑的民族,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并成为法度所系、民心所归,这是多么壮阔豪迈的历史洪流!
总书记的闽皖行,还有一场同谷文昌纪念馆有着关联的日程安排:到合肥滨湖科学城,那里荟萃了近年来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飞跃,令人感佩。中国的科技创新走到今天,在高新技术讨不来也要不来的今天,于夹缝中突围,在风急雨骤、惊涛骇浪中向新而生。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怀揣科学家精神,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人生能有几回搏?从大兴安岭的皑皑白雪到南海之滨的灼灼烈日,各领域各行业,无数人平凡着又伟大着,共同托举起的,是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
时间的脚步不停歇。绿树成荫的谷文昌纪念馆,人流如织;在育才造士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焦裕禄和谷文昌的半身雕像遥相呼应;大江南北的红色革命纪念地,迎来又一个岁月静好的清晨;亿万人民在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不懈耕耘……英雄模范的身影已经融汇于滚滚人流,英雄模范的精神充盈于天地之间。他们的精神、品格、风骨、气节,已然成为时代的风尚,并在伟大事业的奋斗中实现精神生命力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