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长治日报
02:要闻
以“特”为基 向“优”而行

  本报讯 记者牛惠报道: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玉米丰收满仓,旱地西红柿、沁州黄小米走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潞党参、连翘等道地中药材有口皆碑……近年来,我市坚持“特”“优”战略,把有机旱作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全域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走出一条生产生态和谐相融、特色产业高效发展的有机旱作农业新路径。

  我市属半干旱地区,是典型的雨养农业、旱作农业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和发展了“秋耕壮垡、三墒整地”、选用抗旱品种、抗旱节水灌溉等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有效抵御了干旱,并培育出众多优质特色农产品。新的历史时期,我市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保留传统有机旱作技术精华,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动有机旱作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

  系统施策,夯实发展基础。我市坚持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加强耕地保护建设,改善农业生态循环,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根基。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5.83万亩,占到全市耕地面积的46%;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依托河流水库、农田机井和集雨补灌设施,建设水浇地面积145万亩;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秸秆还田、轮作倒茬、降解地膜、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肥地力,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22.91g/kg,耕地质量平均等级5.17,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科技支撑,集成技术模式。针对十年九旱和山多地少、地块分散的立地条件,我市以农业机械化为牵引,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秋翻整地、抗旱良种、探墒沟播、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等科技成果,集成推广艺机一体化抗旱播种“十大模式”和抗逆高产“五大法宝”。今年,全市建设玉米“一免五增”艺机一体化集成技术示范区10万亩,在春夏连旱的气象条件下再获高产;冬播谷子集成包衣谷种、降解地膜、穴播机具三项物化技术,试验种植规模达到1.5万亩,表现出良好的抗旱性、抗倒性和丰产性。

  政策引导,完善推广机制。以项目示范为载体,统筹中央和省级、市级项目资金,梯次推进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示范、产业示范、区域示范,推动形成农业部门主抓、科研机构参与、主体大户带头、农民主动跟进的有机旱作农业示范推广机制。近年来,先后建设了53个科研试验基地、37个生产示范基地、510个特色标准化种植园区和12个示范县、12个示范乡镇、36个示范村;全市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面积达到186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46.3%,有机旱作技术应用成效显著。

  特优先行,引领产业振兴。以品牌强农为抓手,聚焦上党中药材、沁州黄小米两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持续打造优质小米、特色蔬菜、道地中药材的最佳产区,形成以振东制药等龙头企业为链主的10个全产业链,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先后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17个,认证绿色食品165个、有机农产品14个、圳品22个,沁州黄小米等7个品牌入选“有机旱作·晋品”。依托线上线下展会和各类媒体平台,推介产品优、信誉好、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组织举办了“神农故里·好品长治”长治品牌推介会。

  服务创新,强化利益联结。以联农带农为核心,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推广“服务主体+小农户”“集体经济+服务主体”等试点,打通产前农资集中采购、产中农机作业服务、产后收储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覆盖,引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大市场。目前,全市共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407个,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到340万亩,服务带动小农户40万户,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后劲十足。

  从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到稳粮保供系列措施,从示范基地创建到科技创新推动,从建强主体推动集聚到加快特优产业发展,我市久久为功走实走好有机旱作农业之路,农业提质、农民增收,硕果累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 © right 长治日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文化·副刊
   第04版:视觉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家园
推动养老金融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
市政协召开重点提案督办座谈会
以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守正创新,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
全力守护“温暖约定”
我市开展专项检查规范医疗行业市场秩序
以“特”为基 向“优”而行
沁源县创新工作方法关爱新就业群体
刘奇同志逝世
长治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住院综合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招租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长治监管分局关于颁(换)发《金融许可证》的公告
长治日报要闻02以“特”为基 向“优”而行 2024-11-01 2 2024年11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