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长治日报
06: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特刊
沁源“千万工程” 造就美丽乡村
  韩洪村韩洪小学光伏发电项目

  朱鹤沟村清廉法治文化广场

  五龙川村乡村复兴论坛会址

  花坡风景区服务中心

  绿色乡村释放活力

  草原丰茂景如画

  社区服务暖人心

  产业兴旺带民富

  乡村旅游增活力

  青贮玉米喜获丰收

  湖羊养殖创出新路

  科学养鸡带富一方

  风电产业乘风逐“绿”

  秋到太行,暑气未消。

  行走在沁源县的山间田野却异常清凉,铺天盖地的绿映入眼帘,山水相宜、城乡共美的画卷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沁源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和浓厚的人文底蕴,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

  乡村美

  绘就一幅美丽画卷

  红色主题公园内,红色火炬雕塑,宛如嵌入大地的朱红印章。

  这里是闫寨村。走进红色记忆馆,一幅幅鲜活的图片,一件件“红色老物件”,用最沉静的姿态,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村庄干净整洁,民居粉饰一新,百姓生活好,乡村气象新。

  闫寨村地处太岳山麓、沁河岸边,位于沁源县城东南8公里处,四面环山,风景秀美。抗战时期,这里是太岳军区司令部所在地。

  2020年,闫寨村被中组部、财政部确定为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

  开展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如何保护好、利用好红色资源是关键。为了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闫寨村盘活村内小学闲置资产,建设红色主题公园,占地面积6926.9平方米,包括“小延安”书院、“初心园”、宣誓区广场等。

  与此同时,村集体成立红色乡村教育服务有限公司。以红色主题广场、学习书院、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以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展陈馆及水漾年华田园综合体为现场教学点,村里围绕“支部书记讲党课、专家学者讲党史、基层典型讲经验,党校教师讲理论”的“四讲”教学法开展特色教育,搭建干部培训大课堂,对外承接参观、培训业务。

  环境整治常态化、集中供暖全入户、街巷硬化全覆盖、雨污水处理有规划,村里建设污水处理站,完善整村排洪渠建设,完成道路硬化,实现垃圾不落地,接通供热管道,打造红色文化景观墙……乡村展露新颜。

  在沁源,像闫寨村这样的还有许多——

  朱鹤沟村,村内街巷道路全部硬化,自来水、雨水、污水、供热等管网全部入地,村内小游园及沿河小公园升级改造、景观亭修缮、整村亮化绿化等工作全部完成,村卫生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广场等服务功能实现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柏子村,村内街巷路面进行修复,自然村巷道全部硬化,38盏“中国结”路灯安装完毕,41所厕所进行整改,移动、电信、联通网络全覆盖。聚焦交通沿线、村内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等重点区域,村里修砌垃圾池、安装垃圾桶,并聘用12名村民从事保洁工作,建立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村集体与村医签约,村医坐诊值班,医疗卫生稳步推进,配备标准化卫生室,完善医疗设备、补齐基本药物,保障村民健康水平。

  ……

  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开展乡村建设,是“千万工程”的重要经验。

  聚焦细微而实效显著的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农村改厕等,沁源县着力破局。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通过完善农村水电、道路、住房、信息基础设施等,夯实农民生产生活现代化的硬件基础。同时,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补足各类公共服务短板,基础设施完备度、便利度持续提升,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得到保障。

  从县城到乡村,从颜值到品质,青山绿水间,沁源县正绘就一幅“路畅、景怡、村美、民富、业兴”的乡村和美、城乡共美画卷。

  产业旺

  走出一条发展之路

  秋风起,层林染。

  走进交口乡长征村,一条即将改扩建的环村观光线,串起了沿途数十个特色小院,也串起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蒲公英小镇”沁源县长征村,有颜值,更有产值。村里盘活弃耕地、荒地资源,发展连翘、黄芩、柴胡等中药材种植,引进药妆生产线、药草茶生产线等中草药深加工项目,研发销售植物护肤品和手工皂,形成了集康养旅游、餐饮民宿、中药研学为一体的产业链。

  目前,该村初步建成植物纯露体验馆、药茶体验馆、陶瓷体验馆、康疗馆、中医文化馆、药膳养生馆、中医药文化廊、梯田药用植物赏析园“六馆一廊一园”。2023年,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4000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这是沁源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育产业、谋发展、助民富、促振兴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沁源县立足生态优势,坚持“特优”战略,发展生态农业,把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着力构建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抓手的产业体系,夯实农业基础,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农业项目向“新”突破。

  沁河镇有义村,一座座草莓大棚鳞次栉比,步入棚中,草莓清香扑鼻而来,鲜红的果实点缀在翠绿的叶片间,让人垂涎欲滴。基地员工在大棚中穿梭,采摘草莓,十分忙碌。

  “我在这儿务工好几年了,修垄、修枝、采摘,活儿不重,一年收入三四万元。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多好。”有义村村民郭彩琴一边采摘草莓一边说。

  草莓种植是沁源县“特优”产业项目。截至目前,全县草莓育苗专业镇建设加快推进,建成钢架大棚149座,育苗规模450万株,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耦合。食用菌产业“抱团发展”,培育壮大党参、苦参、连翘、黄芪等中药材龙头企业。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沁源县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乡村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竞相涌现出草莓、食用菌、中药材种植和黑山羊养殖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优质产品供给持续加大,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鼓起了村民“钱袋子”。

  生态底色向“新”增量。

  韩洪乡定湖村食用菌大棚内,一排排菌架井然有序,一个个菌棒整齐码放,村民们正忙着管护菌棒。“一大早,俺就从韩洪村赶过来干活了。”韩洪村党支部书记段永祥高兴地说。

  韩洪村的香菇大棚缘何建在定湖村?原来,为了解决韩洪村、刁王坪村、奠基村、定安村、下务头村、石台村6个村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难题,沁源县韩洪乡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村企共建、抱团发展‘飞地经济’”模式,跨村整合资源,集中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

  “飞地经济”模式打破村镇的地域边界,在资源配置上进行跨村联动、联建联营,通过出租、入股、共同经营、流转管护等方式,将散落各村的资源连点成线、聚线成面,有效解决了单村资产盘活能力有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难题,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力,达到了“1+1>2”的叠加效应,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提高了村民收入水平。

  好生态催生新业态,美丽乡村孕育美丽经济。发挥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全县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了沁河镇韩洪沟村、灵空山镇黑峪村、景凤乡社科村等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

  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特优农业……放眼沁源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红红火火,走出一条“美丽生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串珠成链。“千万工程”牵引,广袤沃野,欣欣向荣。

  乡风淳

  浸润一方文明沃土

  “我们自愿结为夫妻,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共同肩负起婚姻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一句句结婚誓词,代表着新人们对于婚姻和对方的承诺,也代表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8月份,沁源县文明办联合民政局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 相约七夕践文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并为一对对新人颁发结婚证书。

  为爱“减负”,为幸福“加分”。“村里经常有志愿者来开展倡导移风易俗宣讲活动,我们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提高了思想认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共同杜绝高额彩礼,抵制攀比之风,带头简办婚嫁喜事。”新人们纷纷表示。

  以文养德,以文化人。推进“千万工程”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和谐新气象。

  如何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落实处、见实效?沁源县各乡镇组建宣讲队,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利用秧歌、快板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开展政策宣讲、道德讲堂、科学普及、法律宣传等活动,促进文明行为养成。

  把理论“翻译”成方言,把“书面语”说成“知心话”,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学习劳动模范、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事迹”“文明宣讲进小区”“安全知识大讲堂”……一项项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丰富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涵养新时代文明新乡风。

  培育文明乡风,除了靠宣传,更要建立奖惩体系。

  “农民走上富裕路,家家争当十星户;你追我赶干劲足,人人都是‘追星族’……”眼下,“十星级文明户”遍布沁源城乡村组,人人创“星”争“星”,氛围浓厚。

  在“星级文明户”创评工作中,董家村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由村创评工作领导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党支部领导班子逐户走访开展宣传自评,村民小组互评候选名单,经过台账收集、评审定星、张榜公示等环节,最终评选出“星级文明户”61户,其中“六星级文明户”24户,“七星级文明户”12户,“八星级文明户”10户,“九星级文明户”9户,“十星级文明户”6户。

  以“小家”带“大家”,以家风带村风,以村风树民风,以民风促乡风,星级文明户牌像一面镜子,映射出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沁源县充分发挥“星”能量辐射力,通过评选授牌活动,让村民们以“星”为荣,创“星”追“星”,在创评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以乡贤聚“贤能”。乡贤是引导乡村经济发展、乡风文明、乡村善治的强大正能量。沁源县组建乡贤工作室,充分发挥乡贤在教化村民、凝聚人心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实现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的统一,在全县走出一条乡贤赋能乡村“微治理”的新路径。

  步入王璧村党群服务中心里的“乡贤工作室”,墙壁上挂满了乡贤人物简介。这些人是村两委的“智囊团”。

  “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群众信得过。乡贤德高望重、垂范一方,是乡村治理中不可多得的德治资源。”王璧村党支部书记李波说,在乡贤选树之初,村两委经过反复讨论,确立了政治素质强、道德修养高、群众口碑好、心系家乡情四个硬性条件。

  “请老乡、回故乡、建家乡”,退休干部、乡村教师、村医等一批乡贤,结合自身阅历和资源,为家乡产业发展、矛盾调解、乡村治理等出思路、想办法、提措施。

  从“小家美”到“全村美”,从“一处美”到“处处美”……如今的沁源乡村,既扮美了“面子”,又厚实了“里子”,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画卷徐徐铺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 © right 长治日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文化·副刊
   第05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特刊
   第06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特刊
   第07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特刊
沁源“千万工程” 造就美丽乡村
长治日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特刊06沁源“千万工程” 造就美丽乡村 2024-09-06 2 2024年09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