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长治日报
03:文化·副刊
东兴大缸:匠心守护传承千年技艺
  制缸匠人正在进行捏缸制坯。 张璞泽 摄

本报记者 李盼

  东兴村,位于上党区苏店镇,这里盛产的东兴大缸以其独有的技艺,畅销全国。

  9月11日,记者走进位于东兴村的山西焱垚鑫陶业有限公司,实地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兴大缸。

  东兴大缸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传承千年。因东兴村有适合制缸的耐火土,所以老一辈人摸索出了这门制缸手艺,捏缸、烧缸便成了该村的传统技艺。历史上,东兴村的制缸人非常出名,不但在本村制缸,还外出授艺带徒弟,近到长治、潞城、孝义,远到浙江、河北等地,都有他们制缸的身影。

  东兴大缸的缸窑建在村里一处半山坡,从坡下一直到窑前堆放着众多成品缸。走进泥坯作坊,作坊前的空地上摆满了正在制作中的大缸,淘泥、揉拌、制坯、烘干、装窑、烧制……师傅们在不停地忙碌着。

  “一口缸的制作要经过开陶土、备陶泥、捏缸制坯、上釉、晾缸、装窑、烧制等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里还有很多讲究。”制缸师傅陈孝科介绍着制缸流程,泥浆沾满了他的衣服和鞋子。

  陈孝科祖辈都是制缸人,18岁就跟着父亲学艺。时光一晃而过,如今他已经66岁,对制缸的每一道工序早已了然于心,是远近闻名的制缸匠人。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用缸的地方越来越少,制缸人也随之减少。目前,东兴村制缸的师傅都是从十几岁开始当学徒,一直干到现在。他们都已60多岁,是东兴大缸制作技艺的宝贵传承人。

  为了不让这门父辈们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消失,作为东兴大缸的第八代非遗传承人,翟阳兵思考了很久,决定干回老本行,重新捡起青年时代学习掌握的技艺,让传承悠久的东兴大缸重新焕发光彩。

  产品必须有市场才有生命力。经过考察,翟阳兵发现,随着酒厂、醋厂、酱油厂等不断发展壮大,对传统大缸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翟阳兵经过认真谋划,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于2014年6月成立了山西焱垚鑫陶业有限公司,还配合环保要求,把传统的炭烧窑改进成电烧窑,用新技术复原传统手工艺。他还邀请村里的老师傅们作为技术指导,高薪招聘年轻人进厂学习手艺,手把手地教他们学习捏缸、烧缸等技艺。

  “制缸不是一个人单干的手艺,需要一个团队,按搅轮(控制坯料在轮盘上转动的速度)来说,一盘轮子需要5个人,分别是把总(团队带头人)1人、端缸师傅1人、撒晒1人、揉泥1人、搅轮1人。他们常年合作,配合得很默契。”翟阳兵介绍,“我们公司生产的多为定制缸,比如酒缸、醋缸、腌菜缸等,客户要求的尺寸和缸壁厚薄都不相同。最近接到1万多口缸的订单,师傅们正在抓紧赶制。”

  翟阳兵“恋旧”却不“守旧”,他更加注重创新和发展,将新理念融入古老的技艺中。在保留传统手工制作的基础上,他大胆尝试融入现代创新元素,由单一的生产生活器皿转而开始尝试制作花瓶、摆件、茶杯等土陶工艺品。

  同时,为了开拓市场,翟阳兵还利用各种宣传渠道重塑东兴大缸品牌,使传承千年的东兴大缸在全国打响知名度。由于东兴大缸品质优良,来自全国各地的酒厂、醋厂、酱油厂订单源源不断,目前年销售额已达上千万元。

  现在东兴大缸制作工艺采用传统与现代、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新式的电烧窑每年可烧制大缸高达6万多口。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今年64岁的陈保庆就是受益人之一。陈保庆家里人口多,家庭经济收入单一,主要靠种地为生,因年龄偏大和技能匮乏等原因,很难找到外出打工的机会。翟阳兵得知情况后,便安排他到东兴大缸厂当了一名制坯工。每月4000元左右的收入,让陈保庆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未来,我们要继续做好文化传承,将这门千年的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让东兴村因陶而生,更因陶而富,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对于传承创新制缸技艺,翟阳兵期待满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 © right 长治日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文化·副刊
   第04版:要闻
龙门寺:古建瑰宝迎客来
东兴大缸:匠心守护传承千年技艺
古寨村:特色民居留住古韵乡愁
望 月
思 乡
圆 月
打造文化IP助推文旅深度融合
长治日报文化·副刊03东兴大缸:匠心守护传承千年技艺 2024-09-13 2 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