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长治日报
03:文化·副刊
斜凹山上话变迁

  □ 马天顺

  斜凹山位于我的家乡壶关县店上镇林青庄村,看似一座普通的山,却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说。我从17岁就背井离乡,无暇游览斜凹山。岁月如梭,如今,我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迫不及待地想见见街坊邻居,听听他们茶余饭后的闲聊,更满足我闲游斜凹山的愿望。

  这天天气很好,太阳早早地露了脸,清晨的微风袭来,顿时神清气爽。我顺着山间小路,一路向山顶攀登,山不算陡,但蜿蜒前行,走着走着感觉很累,于是停下来欣赏沿途风景。这里阳光充足,气候适宜,林茂草丰,空气格外清新。五龙洞就像颗珍珠镶嵌在斜凹山的半山腰上,四周松柏成荫,郁郁葱葱。

  俗语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雨水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如今,都至关重要。在我的家乡更是如此。以前为了储水,家家户户都有一口井,井水可以勉强满足人们的吃饭喝水问题,所以大家非常节约用水。但是遇到旱年,那就叫苦连天了。

  记得八九岁时,天气干旱,井里水很少。到2月,井里的水就吃光了,需要去邻近的村庄挑水。近些的地方一二里地,远则要五六里地,来回一趟挑到的水很少,但是人却累得够呛。遇到父亲外出帮工时,就由我和二姐去抬水。那时家里很穷,连个水桶都买不起,父亲就用麻绳把家里仅有的一个瓷瓮绑起来,用作挑水的工具,瓷瓮装水倒也牢固,只是太笨重,不但不好用力,还容易磕破。

  靠近邻村的地方有条河,人们大多去河里挑水,不过来回也有四五里路,对于还是孩童的我们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来到河边,还要等大人们装满了,才帮我们用栲栳(柳条编的一种特殊工具)把水提上来,然后再倒进瓮里,装满后两个人就扛在肩膀上运回家里。四五里的路,又怕打的水漏出来,因此不但要承受肩膀上的重量,还要两个人合作保持瓷瓮的平稳。我和姐姐的肩膀压得生疼,只能借助双手的力量在肩膀上撑起瓷瓮,这样一来两个胳膊也举得很累。

  走平路的时候还可以歇一歇,最难的是要经过牛膀坡,又陡又长,连个放瓮的地方都没有。我和二姐只能咬咬牙,硬着头皮一口气走到大坡上,到了坡上才把瓮放下来休息一下,这时我们俩人的腿已经发麻,脸也憋得通红,就是这样还要继续把水抬回家里。回想往事,记忆犹新,如今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终于结束了挑水的时代。

  我的思绪从缥缈的远方回到了眼前斜凹山的脚下,如今的林青河干涸了,而在涮圪筒之间架起了一座水泥桥,这座桥虽然不是很长,却有很大的作用。以前没有架桥时,人们去斜凹山,天不亮就出发,要到中午才能回来。而且走得路也很远,需要先从河沟走到涮圪筒的底下,再顺着河走一二里路,再拐上往西去的小路,上山还要爬五六里山路。如今,人们仅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达对面的斜凹山。

  这座桥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在斜凹山脚下,我们村里还有百十亩良田,人们春种夏忙秋收,都要经过涮圪筒才能到达田地,一天一个来回,还要带上一些干粮,那真叫个费劲。

  为了造福百姓,便与林青庄附近的村民来往,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想尽办法创造条件才修建了这座桥。在那个年代修这座桥真的很不容易,先不说涮圪筒地势险峻,仅是在这么高的地方架桥,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当时的施工设备也不齐全,架桥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当时修建这座桥的事情轰动了十里八乡,百姓们纷纷前来观看。施工时周围的群众啧啧赞叹,共同见证这历史性的时刻。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座桥依然安全地横跨在涮圪筒上,造福着林青庄的村民。

  我顺着小路慢慢爬到山腰,抬头四下观看,山峦起伏,松柏成荫,藤缠枝绕。斜凹山上有松树、柏树、柳树、杏树、桃树、槐树、榆树、梨树、枣树,各种树木花期不同,争奇斗艳,色彩缤纷,错落有致。

  斜凹山上有很多不知名的花草,还有党参、桔梗、黄芩、芍药、苍耳子、荆芥、甘草等多种药材,还有很多美味可口,令人馋涎欲滴的酸枣、桑椹、杏、桃、梨等水果,以及各种野菜,山韭菜、苦苦菜、圪本根、小蒜等,真是一座宝山啊!

  看着、想着,一个小时后,我到了五龙洞口。它隐藏在绿树红花间,洞门前有一块较平坦的开阔地,大约有篮球场那么大,星罗棋布地种着十几棵国槐。洞口面向东南,呈弧形,拱高约5米,长约20米。洞口用凿的方方正正的青石垒成。据老乡们讲,这是村民开山凿石、肩扛手抬,经过月余砌筑建成,使洞口更加结实厚重。

  洞里,就像开启的半个贝壳,岩壁灰暝,形态自然,又像著名建筑悉尼歌剧院的孤帆缩影,巨大的弧石屋顶,没有一根立柱支撑,空阔神奇。出了洞门,站在山腰,眼前豁然开朗,极目俯瞰,远处山峦起伏,天衔地接。

  再往下看,“村树若妍缘,长川若铺掌,远山若波涛”,郁郁葱葱,云蒸霞蔚,林青庄村尽收眼底。店上镇新盖的几十栋高楼整齐排列,高大壮观。林青庄,山庄秀丽,绿树成荫,在阳光照耀下,一排排红砖楼房,错落有致,缕缕炊烟,点缀其间,构成一幅赏心悦目的美丽画卷。村庄的西边是林青河的两岸,阡陌纵横,层层梯田,生机盎然。

  爬山的路上有着不少碎石荆棘,一路走来有些疲惫,但眼前的景象又让我心情愉悦。这是一块约30平方米的平地,是村里用挖土机新铲平的。据乡亲们介绍,近年来,村里挖渠修路,建造了塑料大棚,旱地西红柿基地,还计划在山上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两个小时的爬山之旅结束了。我站在回村的路上向西眺望,山势巍峨、白云苍茫、松柏繁茂、洞穴依然,不由得吟诵:老夫喜作五龙颂,赐福林青民享乐。风调雨顺逢盛世,再活百年不嫌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Copyright © right 长治日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文化·副刊
   第04版:视觉
斜凹山上话变迁
秋之颂
秋日画册
深秋食冬瓜
柿子红了
最美夕阳红
时光上的树梢
长治日报文化·副刊03斜凹山上话变迁 2024-11-01 2 2024年11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