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贾奕)今年以来,我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要任务,以服务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主体培育工作为主线,一体攻坚法治、政务、信用、人文、要素五大环境建设,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向好,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1-6月,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17187户,经营主体总量达317783户。
良法善治氛围日益浓厚。构建“法院+工商联+商协会”解纷“一站式”模式,聚焦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和运行管理等重点环节,充分问需于企、问计于企、问效于企,在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等方面协同“共”联,制定落实服务和保障民营经济发展15条措施,廓清涉企服务“主线条”。
政务服务质效不断提升。重构服务体系,我市在全省率先突破传统柜台模式,创新设立“肩并肩”帮办代办服务专区,全新构建“七个一”政务服务体系,以“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杯热水、一号咨询、一肩帮办、一窗受理、一份回访”打造亲情化服务场景,办事体验明显提升。深化综窗改革,持续简政放权,在全省率先打破传统审批层级壁垒,将152项风险可控、标准清晰、程序简便的即办事项授权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当场办结,授权事项数占比达38.58%,市级51.2%的审批业务实现窗口“即来即办、当场办结”。深入开展“六减”专项行动,削减事项1个、环节36个、材料37个、时限146.5天、层级19个,切实为企业群众松绑减负。围绕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推进涉企事项办理提速,企业开办压缩至0.5天、注销公示压缩至20天。
社会信用体系日趋完善。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在长治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发“分级分类监管”模块,按季度推送全市11.6万余在营企业的公共信用评价结果信息,将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实时共享,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进一步夯实社会信用体系监管基础,深化社会信用体系结果运用。深入园区为企业开展信用修复培训,推进高效办成信用修复一件事。
开放包容环境持续优化。聚力科技创新改革,打造“晋创谷·长治”平台,设立专项资金2200万元。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63家。激发文旅消费活力,发布10条太行山精品旅游线路。把握对外开放新机遇,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集中展示沁州黄小米等特色产品,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政策制度红利充分释放。全面推进项目用地提速增效,重点项目实现“应保尽保”。全面促进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人才夏宫”,柔性引进院士28名。全面强化资金保障,精准对接中小企业诉求,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国内外市场拓展等核心领域得到重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