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狄赫丹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第一个节气立春过后,接下来就是过春节闹元宵,在一派欢乐祥和中,雨水节气就到了。
如果说立春是春天的“序曲”,只是刚刚春意萌发,那么雨水便进入了春天的第二乐章“变奏”,人们会明显感到田野开始显出生机,正是“九九歌”中的“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时节,广大农民快要闹春耕了。
每年的2月18-20日,多半是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不知不觉间太阳到达黄经330°的位置,雨水节气到了。
每一节气,在黄经上都有一个对应的节点。将黄经十二均分,均分点所对应的某一天就是十二“节”,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等;而在十二“节”间再取中点,这就是十二“气”(中气),比如雨水、春分、谷雨等。单数为“节”,双数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这样将光阴的故事慢慢演进的。今天的人们,如同给我们制定好节气规则的先民一样,依然在时序轮回中,生生不息地填写着节气故事里千变万化的多彩生活。
雨水交节,如有一场绵绵春雨及时凑趣多好,因为水活万物啊!细密缠绵的春日寒雨,随风入夜,润物无声。而那个叫春天的姑娘,撑着一柄油纸伞,踏着屋檐下春雨滴答的节拍,正赶着雨脚儿款款走来。
乍暖还寒的雨水时节,凉津津的春风总是禁不住让人想透透地大口呼吸。
年年二十四节气,一年一个雨水节。经历了许多个雨水节气的轮回,最让我难忘的是1992年的雨水节气。那年刚过罢元宵节,长治日报社策划的“太行太岳行”骑自行车山老区采访活动便按预定时间出发。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历时三个月深入山庄窝铺、深入老区群众中的游击式采访。其实我想说的是出发前老社长董志智写给我们四名年轻记者的一封信,信中引用了唐代韩愈《早春》一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信中他用这首诗作比喻,反复叮嘱我们要学古人,像观察初春草色萌绿那般,用心体察底层百姓的生产建设和生活情状——“深入深入再深入”,深入到革命老区山庄窝铺中,写出反映山老区群众心声的现场新闻报道。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年的雨水交节应该是正月十六。
雨水节气,我们“太行太岳行”骑自行车山老区采访活动出发上路。
三个月骑自行车“太行太岳行”山老区采访活动,恰是我人生的一段“雨水”节气。
从那时起,我自己便在实践与学习“雨水”般的滋润下拔节成长。
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自然物候的雨水节气。
据史料记载,西汉初年,雨水节气排在“惊蛰”之后,是农历二月的节气。到西汉末年,才排在了“惊蛰”之前,成了正月的节气,并沿用至今。这样排列,自然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意思是说,水獭开始捕鱼了,捕得太多以至于摆在岸边排起来,看上去就像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如酥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下阳气的上腾而开始长出细细尖尖的嫩芽。《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天地之气交而为泰,故草木萌生发动矣。”此时,雨媚风娇,草芽萌发,大地渐呈欣荣景象。五代·齐己《野步》诗曰“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就是描述雨水节气的场景。
交了“雨水”,意味着冰雪将去,春水将至,雨水逐渐多了起来。正如《吕氏春秋》所言:“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如同“立春”一样,“雨水”也是一个喜庆节令。因为这个节气与农民、农业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雨水节期间,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降水量比上个节气有所增加,油菜、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如果一冬雨雪偏少,雨水节气正是浇灌返青水的时候,同时广大农人也准备投入到压耙保墒、培土送肥、选择优种的备耕农事中。这样的时节,如恰逢春雨绵绵,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正应了这样的民谚:“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正月里,雨水好;二月里,雨水宝”。
的确,雨水对于人类,对于大地,对于万物,皆是甘霖。自古以来,人们便祈求风调雨顺,并传诵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神农氏治天下,欲雨则雨”“周公太平之时,雨不破块,旬而一雨,必以夜”。想要雨,天就下雨,十天下一场及时雨,还在夜间下,这样的太平世界,真是太美妙了!这些传说,都堂而皇之地载入了史册。可是,现实生活哪有传说的这般美妙,现实常常有旱涝灾害的发生。在古时,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只好祈求神灵,还想出许许多多“祈雨”的办法,如晒龙王、盗龙王、祭关公,以及抬着神像巡游等等,这样的故事小时候我们听过不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由打机井,建水库,修渠筑坝进化为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并大力普及,科技大棚、塑料大棚、智能大棚正方兴未艾,庄稼植物对水的需求,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人工智能控制,祖辈们“祈雨”的场景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成为人们对历史风俗的一种缅怀。
雨水大都在元宵节前后,人们在红红火火闹元宵时,总怀着对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元宵节是全国范围内一个盛大的民间节日。民间有“上元节”“元夕节”等等称谓,大多数干脆叫闹元宵。这个节日的起源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史料载,东汉永平年间,明帝为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家家张灯结彩。此后相沿成俗,成为民间盛大节日之一。
想起小时的元宵之夜,跟着摩肩接踵的人流一路走过,耳边鼓乐唱声不绝,各种耍活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放烟火、耍龙灯、踩高跷、舞狮、耍拳和跑旱船,而最有意思的就是看“二鬼摔跤”和猜灯谜。这是新年开始的首个月圆之夜,天上月满,人间福满,灯火齐明,辉煌璀璨。这狂欢的夜晚,最高潮的便是沿街舞龙灯。锣鼓笙箫响起,一条舞动的大龙腾空而来,但见龙头上下翻滚,龙身蜿蜒腾挪,时快时慢,阵法多有变化,煞是好看。其所到之处,鞭炮不断,烟花弥漫,人潮涌动。这些一年中只有元宵节才有的热闹,至今印象深刻。“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花灯红,花灯红红好年景……”
一首童谣没及唱完,人已长大。多少年过去,那样的情景却总是在脑海中萦绕。
不知是不是巧合,每年雨水节气逢元宵节日,总给人一种五谷丰登的盼望:人间红火热闹,老天雨雪凑趣。因此有民谚说:“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升。”这是好兆头啊!
雨水节气,恰好在正月期间,故各地传统民俗活动很多。在元宵节人间月圆狂欢之前,有一场旁门左道的家庭喜剧先期上演,这便是许多地方流行的“老鼠娶亲”的习俗。传说正月初十夜是老鼠娶亲之日。这让人想起小时候看过的《老鼠嫁女》的木版年画:一群身着红衫绿裤的老鼠忙碌着张灯结彩,一只戴着官帽的老鼠,竟然骑着老虎,在前面引路;另外几只是仪仗队伍,各举旗帜,有状元旗有及第旗;四个尖嘴细腿的老鼠兴高采烈抬着花轿,轿中坐着鼠新娘,头戴艳花,身穿红袄;边上还有几个正卖力地吹吹打打,也有抬着礼物的箱子,活泼泼一队娶亲的老鼠们,抬着花轿,那气氛好不闹腾……老鼠娶亲之日,过去老辈人有许多禁忌讲究,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不能动剪子,怕扎烂鼠窝,说是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老辈人见到老鼠,也会嘱咐孩子们忌讳说“老鼠”二字,而是称之为“旮旯家”,口气中满是忌讳和敬畏。
人们的禁忌,其实从根本上就是提醒自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忘记有所敬畏。因为人与动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完全可以和谐相处。小小的老鼠只是象征物,以此来借喻一切生命。
在十二属相中,子丑寅卯——一日时辰子为首,十二生肖鼠占头啊!
而将“老鼠嫁女”这一民俗演绎得活灵活现的是长治市潞城区贾村的年俗活动——正月初十,贾村的村民们在锣鼓声中红衫绿裤各自扮装,投入到“老鼠嫁女”的情景中去。一场“老鼠嫁女”的热闹从头到尾看下来,是这般的生动有趣且富有哲理。“老鼠嫁女”这个像童话一般的年俗活动,让人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世间万物,相辅相成,相克相生。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啊!
是啊,所有的节日民俗都包含着哲理,代代相传,像这样形象地演示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和恪守本分的民俗不在少数。而雨水节气里的填仓节,则承载着对雨水的祈盼和对丰收的寄托。这个正月里最后的节日,同许多节庆一样,包含着庄稼人最朴素的情感和对风调雨顺的期望。
民间有老填仓与小填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填仓。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填仓,意思为填满谷仓。这一天,各家要往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意喻增加收成。填仓节寄托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良好愿望。民谚说:“填仓不填仓,先要添满缸。”旧时,填仓节除了往囤里填粮食,家家还要先把水缸挑满水。水,意味着财富,水缸满则寓意财源广进、风调雨顺。
正月二十五的填仓节,长治市城西的余庄、圪坨一带的乡间还有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老填仓这天一早,家中主妇会早早备下一些纸扎和贡品,到村外的土地庙里上香。上香回来后用发好的面再掺上玉米面开始蒸馍馍,老填仓这天不多蒸也不少蒸,只蒸十二个。每个馍馍代表一个月份,上面用指头摁出相应数目的小坑以记月份。等馍馍蒸熟了,一家人会围着灶台蒸锅看,哪一个馍上面小坑里积水多,就预示着相对应的那个月的雨水多,反之,就预示那个月的雨水少。
不知这样的习俗起源于何时,但农人们对滋润万物的雨水的祈盼,却是这般纯朴而虔诚。
这样的一种仪式,今天想来依旧觉得十分可爱可亲。
雨水节气,这一天不管下不下雨,都充满着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天一生水,东风解冻,散落为雨。在这个一看到雨水两个字眼,就心生温润的节气里,让我们走出门户,到旷野里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朦胧,感受绿意一点点从下往上、如绿雾般弥漫开去的生动。
雨水节气,落一场雨才好。让我们摊开手掌,迎接一场“当春乃发生”的喜雨吧!
在绵绵喜雨里,回看时光的倒影,体悟春色的滋味,也试着从初春浅草萌绿中找回曾经的童真。